「擁有老靈魂的人,總是喜歡沉思以及富涵冒險的精神。」
「更加擅長以不同的方式讓那些故事與現實交錯,重現往日光彩。」
教授曾經這樣說過。
那好吧! 或許我就是那個老靈魂女孩。
從小就喜歡老東西、老故事、老建築、老電影、老歌,這就更推動自己在閒暇之餘到處去冒險、去"探舊"。
今天,我要帶大家到一個純樸的小鎮 -- 西螺。
來一探西螺大戲院的往日光彩以及想像當年高朋滿座的盛況!
準備好了嗎? 我們走囉~
西螺大戲院位於老街(東市場後方的觀音街),至今仍是個尚未整修的歷史古蹟。
雖然現在外觀上破破爛爛,但見證過時代變遷的它,由裡到外別有一番風味!
本身為RC加強磚造建築,一樓凸出,頂部形成二樓的陽臺,二樓頂部則有一個弧形的大山牆。
門口貼心的設置了告示牌,上面有一些基本的簡介。
西螺大戲院位於臺灣雲林縣西螺鎮的東市場附近,舊稱西螺座或舊戲園。
前身西螺座建於日治時期的30年代,於昭和十二年(西元1937年)改建為地上二層建築,內部約可容納500人左右。
在二次大戰之後改稱「西螺大戲院」,是一座既出演戲劇也撥映電影的混合戲院,在民國四、五十年代(西元1950~1960)最是鼎盛期,戲院裡裡外外人山人海。附近有冰果室、小麵攤、檳榔攤、糖水鋪,戲院內除了有小販賣零嘴之外,更還有福利社呢! 更於民國六十年代(1970年代)紛紛上映《梅花》、《汪洋中的一條船》等等國片。而除了表演戲劇與上映電影之外,西螺戲院同時也出租作為頒獎典禮場所、後備軍人召集與學校畢業典禮的場地。
可惜的是,於民國七十年代(1980年代),隨著西螺新街興起,西螺戲院也逐漸沒落,為西螺鎮最後一間關閉的戲院。更於2001年10月31日,公告為雲林縣歷史建築。
進去要從右側方(面對大門口旁有一狹長型的小入口)。因為鐵門關起來了
進去的時候要小心! 因為樓梯很窄很小,牆壁都腐朽了之外右手邊還有個2個洞口,一不小心可是會跌倒的!
一走進去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這個景象。
以小鎮來說,當年可是十分豪華的吧!(想像一堆人坐在那裏拍手的畫面)
總共有2條走道,中間排的最左邊和最右邊。
不知道正中間那個位置是留給誰的呢?
抬頭看看
是不是很有感覺呀~ 這種工業風的大電扇和鐵皮屋頂。
這景象
就好像看到一個穿著西裝、留著小鬍子的紳士,又或者是一位穿著旗袍、戴著珍珠項鍊的女人,坐在這個位置上,面帶微笑地欣賞著台上的演出。
舞台的左右方都可以走上去,但是建議大家不要比較好!
因為全部都是腐朽嚴重的狀況,所以不能保證下一秒會不會踩空......
真的要非常非常小心,雖然不高,但是有斷掉的木頭、碎玻璃、生鏽鐵架、塑膠條袋等。
跌下去不是開玩笑的(我可是非常戰戰兢兢的在按快門)
現在知道有多大洞了吧
農曆七月很適合來這裡拍婚紗照呢(笑)
是不是很~有~FU~~呀
好似台上上演著黃梅調、京劇,下方坐滿了穿著馬褂、中山裝、旗袍的嘉賓。
又感覺台上正播映著亂世佳人、台下坐滿穿著復古西裝以及晚裝的貴客。
人人臉上盡是陶醉笑靨。
不是我在說... 臭小鬼你是變色龍嗎
一轉眼就不見後來發現他根本融合在背景裡面,MATCH PERFECT!
仔細一看! 這些座椅全部都是由木頭夾板做成的,好脆
可能當年上面還有鋪人工皮布或是棉布墊吧(40~60年代中西方電影裡那種)
穿旗袍想著自己是阮玲玉,也好。
擁抱那種滄海桑田的繁華亦好,追憶過往的繞樑絕韻也罷。
戲院的旁邊是一座廟宇,正好在舉辦法會之類的。
由大門的鐵柵欄往外看去,形成挺有意思的一種畫面。
走道右側還貼著當年舉辦活動(首映會?? 包場??)的照片。
真的是好有氛圍好有故事感
接著從這邊走出去(BTW我好喜歡這種舊舊的復古淡藍綠色)
這是面對戲院大門口的左手邊
還是要囉嗦一句!
探尋古蹟以及感受歷史風華,請大家保持公德心以及尊重過往。
除了要小心通行之外,更加不可以任意破壞喔(拍拍)